10月講師聚會 ,我們來到冠英老師和金碧老師工作室,這裡是社區課程《陶藝生活家》上課場地,在經營四十年的空間裡,每個角落都充滿冠英老師和金碧老師的生活哲學。行前和老師們討論活動規劃時,老師提醒,聚會很重視人的交流,一個空間如何讓人放鬆、主動和他人攀聊,是重要的元素。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為我們準備美食與音樂,當天看老師們打開門,走入室內,眼裡都發出光芒。
講師相見歡
這場也吸引不少資深講師參加,熱鬧有如同學會!金玉老師去年底卸下校長職務,轉以講師身份,將多年社大經驗結合自身專長,和譯嫺老師合作開課《策展學》,並恢復早期社團《黑白繪社》重持創作。18週策展學課程吸引不少資深學員參與,大家尋找生活中的議題、週週討論、希望期末來策展分享。
玲蓉老師長期和社大密切合作,目前投注在藝術陪伴領域,持續進修高齡與身心議題、參與過多場全促會教學經驗書寫與交流。雅純老師透過繪畫帶同學認識公共藝術,又應學生要求,開始到戶外速寫,今年社大月協助「走繪城市地景」活動,帶與會者連結自身感受,速寫氣爆公園。玉秀老師開課《優質農產料理應用》選擇當季食材,去年同學自告奮勇在成果展販售手作刈包,讓老師很驚豔、招收不少新生,決定明年課程從六週擴展到十二週!
工作室巡禮
相見歡之後,我們起身參訪工作室,內部前段為喝茶區、中段為工作區、後段為燒窯區,二樓是小小畫廊兼餐廳,邀請大家來實驗陶藝生活的可能性。聽到大家對工作室大門很感興趣,冠英老師回想當初沒什麼錢,只用水泥漆塗,在乾之前刮出圖案,效果卻很好,外面看不到裡面,但裡面看得到外面動靜喔。
冠英老師分享這11年舉辦快閃咖啡館,圓了想開咖啡館的夢,也實驗手作器物用在咖啡館的可能性。快閃咖啡館除了喝加啡,現場可購買老師作品,品嚐餐點,聊天,最後把活動收入捐出去。關於課程經營,老師提到期末聚會很重要,大家在聚餐前先認識環境、跟人聊天,是我們缺少的文化經驗。若一個人去到聚會只是埋頭吃,不認識其他人,那就不是聚會了。
一路以來在社大教學,冠英老師最大感受是人不一樣、世代不一樣、觀念不一樣,自己也在學習。學陶藝跟生活習慣很有關,器物是一種生活風格,人必須先建立自己的生活風格,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生活器皿,而不是模仿他人作品。
社大研討會參與分享
講師聚會下半場,邀請燦耀老師和雅純老師分享9月參加【全國社大研討會】的觀察與收獲。今年研討會主題「淨零碳排」做為國家政策,也跟社大推展永續生活習習相關。兩位老師都是第一次參加社大研討會,燦耀老師為了分享,行前做很多功課、查詢很多名詞,充滿自信地解釋何謂淨零碳排、多元綠能,以及此願景與我們生活、社大教學的關係,最後很有力的收尾在「共創未來,人人有責」。
雅純老師參與的場次是轉型城鎮、地方知識學、未來學,聽到其他社大分享案例,提到如何培育地方人才、把永續性帶入走讀活動的工作法,打開在社大開課的視野。
瑜珈課教學經驗分享
最後邀請宜卿老師分享教學經驗,其實社大工作者有好多人參加過宜卿老師的瑜珈課,相信課名也打到很多人的需要—《腦袋與身體的親密接觸》、《與時好時壞的自己共處》。宜卿老師分享自己在教學過程中,察覺學生常用自己的想像力在做瑜珈:以為自己有做到,但其實沒有。為了引導大家移動,老師會把動作指令拆地很細、明確。然而,人們長期在社會生活中,太專注理性思考,專注使用想像力、思考力在應付問題,太少需要使用手腳身體,反而不太會使用身體,這也成為社大瑜珈課的教學核心。
誰說瑜珈只能在地板做!宜卿老師現場帶大家坐在椅子上,體驗瑜珈,練習把注意力回到自己,感受呼吸,腹部肌肉,雙手延伸,身體轉動,而且不能憋氣喔!
年度成果展1月4日在校本部
聚會尾聲,大家聊聊期末班級成果展的構想,社大預告年度成果展時間,邀請講師務必參加,也要邀請同學們一起來玩喔~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