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風景

社大月5/16學習風景【公民科學—台灣步道守護網推廣講座】

113年春季社大月〈友善城市生活學〉 
◆ 講 師|徐銘謙(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,〈高雄步道學〉課程主講師)
◆ 時 間|2024年5月16日(週四)19:00~21:00
◆ 地 點|校本部 4-2 教室(三民區市中一路339號,河濱國小內,從河北二路進出)


千里步道18年
千里步道協會自2006年成立,當年黃武雄老師書寫一篇「夢想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」啟動了夢想之路。協會工作第一階段(2006~2010)串連3000公里的環島山海路徑,推廣慢速旅遊、在生活中體驗環境價值;第二階段(2010~2014)以「步道守護與路網活化」為目標,為守護山海美麗風光、促進小民經濟而努力,提出步道新願景「天然步道零損失,水泥步道零成長」,展開雙北市郊山步道鋪面調查,在2013年展開第一屆「步道學課程」。

銘謙老師分享在第二階段歲月中,常常收到民間通報步道破壞,但工程一旦開始,結果就不可逆,因此幾乎沒有成功守護的案例。然而,協會每四、五年會調整工作目標,為讓行動腳步走在政府之前,第三階段(2014~2018)工作目標進入「步道運動2點0」,持續擴大志工與社區參與,同時和中央、地方政府進行公私合作,由下而上提出制度化的可行性。

第四階段(2019~2022)走向國家綠道推動與國際接軌 ,優先推動的三條綠道工作包含淡蘭百年山徑、樟之細路、山海圳綠道。緊接著在疫情後的2022年底,在台灣舉辦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,迎來21個國際組織,促成友誼步道與姊妹步道的交流活動。目前,千里步道運動進入第五階段,持續推動台灣綠道、進行國際步道交流,並規劃復刻經典工作。

公民科學與步道守護網
一路走來,科技日新月異,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影響環境教育工作方式,例如,以前調查步道要借Garmin的GPS儀器、帶相機、筆記、地圖上路,現在只要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就足夠,也因此讓公民科學平台如「路殺社」、「iNaturalist」普及到我們生活之中。

透過民間大量數據與資料的回報、累積,從中反應環境潛在的變化與問題。有鑑於此,協會投入經費開發「台灣步道守護網」平台,期簡化步道問題的回報方式,邀請全民在進入山林、行走步道的同時,運用智慧型手機,隨手觀察記錄與回報步道環境問題,讓協會與政府能評估問題程度,進行守護。

此時,銘謙老師邀請大家拿出手機開啟「步道守護網」,教學「回報」功能,搭配解釋「步道百科」整理的「步道問題」定義。回報流程很簡單,首先,手機要開啟定位功能,再拍攝步道照片上傳,最後定義 #步道問題,大項目包含:步道本體損耗或退化、工程或人為破壞、設施物損壞、通阻回報、其他。

接著,銘謙老師用實際案例來解釋細項的「問題」會如何發生在步道上,以及如何影響地貌,如常見的步道沖蝕、樹根裸露、捷徑、複線化、路基崩塌等現象。

天然步道的退化
銘謙老師特別解釋天然步道的退化問題,首先問問大家:什麼是步道?有鋪面的?人走出來的?老師舉例一位民眾每天繞著大樹運動所走出來的圓形路徑,來解釋「路是人走出來的」是什麼現象。

當大家習慣水泥步道或有設施的步道,可能不容易留意到天然步道的退化。我們從案例中看到,人走出來的路讓土地缺乏植被、土壤變硬,當這個現象放大到自然環境中,會影響水流、樹木生長、甚至改變地貌。

銘謙老師接著用圖片解釋天然環境的保水機制,對照人走出來的步道的排水機制,透過長期監測顯示,步道問題無法在人類的時間觀裡恢復原樣,天然步道的退化,必須透過人的參與,常態維護修護,才能解決

人人參與照顧地球 ,我來,我見,我守護!
基於「天然步道零損失,水泥步道零成長」的理念,千里步道協會在2024年發起「台灣步道守護網」,期藉此平台整合行動,邀請大家一起關注步道健康,促進自己養成負責任的戶外自律意識,同時,也需要大家一起參與、回報守護力量,來顯現步道問題熱點,進而通報相關主管機關處理,必要時以「手作步道」等友善環境的方式,進行修護,達到照護步道的成效。

讓山林因為我們的到來,而變得更好。

最後,銘謙老師也提醒,我們在回報問題前也要評估問題規模。如果是很危險的狀況,那麼直接打1999或回報主管單位能更快解決;若只是少量垃圾棄置,我們隨手帶下山就好。

高雄步道學9月開課
若大家聽完分享感到意猶未盡,歡迎持續關注千里步道協會,同時,第一社大即將在秋季與協會合作第二期【高雄步道學】,9月開課,6月29日開放報名,後續將於6月中公告113年秋季課表,敬請期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