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風景

社大月5/21學習風景【公民科學—〈星空獵手〉草鴞保育紀錄片首部曲】

113年春季社大月〈友善城市生活學〉 
◆ 講 師|許晉榮(本片導演,專職鳥類生態攝影及錄音。2005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「臺灣大百科」鳥類影音資料建置、2008年出版「野鳥放大鏡套書」獲頒第33屆「金鼎獎」科學類最佳出版品)
◆ 時 間|2024年5月21日(週二)19:00~21:00
◆ 地 點|校本部3—4教室(三民區市中一路339號,河濱國小內,從河北二路進出)


第一社大今年邁入24歲,而高雄鳥會已經45歲囉!鳥會夥伴們從看鳥開始,漸漸發現能看鳥的地方越來越少,因而將心力轉到環境守護,理念從「今日鳥類,明日人類」發展到「讓愛傳承」,希望環境與人類永續生存。

講座主角—東方草鴞—活動於淺山地區,目前在台灣主要分布於嘉義、臺南、高雄、屏東的草生地環境,為臺灣特有亞種貓頭鷹,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。鳥會從觀察中發現,草鴞主要繁殖地在白茅草地。以前,人們會利用白茅草搭建屋頂,使得白茅草能生生不息被使用。然而,現在人們不再使用白茅草蓋屋,荒地則持續被工程開發,不斷縮減草鴞生存棲地;再加上人們為防治病蟲害而使用滅鼠藥或其他環境用藥,也讓草鴞生存受到威脅。

目前,鳥會夥伴以最草根的方式,在非繁殖期進入草鴞棲地,移除外來種植物,爭取白茅草生長空間,守護草鴞的家。當鳥會夥伴在除草行動後,有一次真的看到草鴞回來築巢時,大家都被深深感動。

許晉榮導演分享一段他在高雄拍到的草鴞飛行影片,說明草鴞多在天暗後開始活動,因此,導演是在有路燈的地方,才能記錄到牠的飛行姿態喔!影片放映時,現場也幾乎聽不到聲音,因為「草鴞真的幾乎沒有聲音」,許導演說。就算我們在戶外聽到牠的聲音,不知道的人,還會以為是昆蟲在叫呢!

草鴞主食為鼠類,會在夜間低空飛行,尋找獵物,但如何才能不被老鼠發現呢?許導演分享一部BBC影片,記錄外國研究人員實驗鴿子、遊隼、倉鴞的飛行聲音,發現倉鴞飛行時幾乎沒有聲音,也因此不易被獵物發現喔。

許導演擅長拍攝夜間生物,專職鳥類生態攝影及錄音,也很關注夜間光害對生物的影響。後來協助鳥會記錄草鴞生態,也因為拍攝對象是鳥類,必須克服技術問題、減低對鳥類的干擾,才能拍出生物自然的行為,這是導演拍攝過程中遇到的很大挑戰。

在拍攝過程中,導演為了降低對草鴞的干擾,將紅外線攝影機放在巢穴中,再把電源線拉幾百公尺遠,人躲在小小帳篷中工作。而每顆電池約30公斤,約可使用12小時,為了持續記錄,導演每天下山得把電池揹回家充電,上山時再把電池揹上山;如果只有一個人工作,就得來回兩趟,一趟揹器材,一趟揹電池。

高雄鳥會自2003年在中寮山社區活動中,因緣際會發現一顆食繭,進而認識草鴞,展開草鴞保育行動,至今已二十年。透過更多認識,我們也才能知道如何保護。

許導演與大家共勉:「生物多樣性越健全,環境才會越健康。透過明星物種的揭露,期待大家能愛屋及屋,擴散環境守護。」感謝許晉榮導演精彩又生動的分享,若大家對草鴞感到好奇、有意願推廣草鴞生態,歡迎向高雄鳥會申請推廣講座,或直接以捐款、參與行動,參與守護喔。